她19岁自愿到一个偏远、贫瘠的山村小学教书。36年过去了,临近退休时,她说“只要身体允许,还会在这里继续教下去……”36年,她用对教师职业的忠诚和对山区孩子们的爱,诠释了爱的力量!
她叫支月英,1961年出生于南昌市进贤县,1980年考入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小学当老师。那是一个离家乡200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离最近车站20多里地,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山区小学。她几十年坚守在山村讲台,从“支姐姐”、“支妈妈”,到“支奶奶”,教育了大山深处的几代人。
她用爱唤醒着教育,播洒着知识,也用爱帮助大山的孩子摆脱贫困。
山里生活艰苦,她就学着种菜;学校条件差,她就自己动手修补;山路难行,她就肩扛手提,将书本、文具送到孩子的手中。她明白教育对山里孩子的特殊意义,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总结出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寓教于乐,点燃了山区孩子求知的渴望。
她经常家访,与家长促膝谈心,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她就用微薄的工资垫上,自己却没钱买米。每当风霜雪雨时,她就一个个把孩子送到家……“山里的孩子也应该接受好的教育”,这是支撑她留守深山36年的精神支柱。她教的孩子一个个走出大山,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
因为爱,她走得最多的是山村小路,想得最多的是山里的孩子,做得最多的是山区小学的三尺讲台。一位作家写到“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着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她就是大山深处的一棵树,用爱为山里的孩子撑起了绿色的希望!
因为大爱,她放弃了难以割舍的小爱。她一心扑在山里孩子的身上,却没有时间照顾自己两个女儿和年迈的母亲。她既是山里孩子的老师,更是山里孩子的亲人。山花开了,总有孩子给她采来最香的一束;果子熟了,总有孩子给她带来最甜的一捧;她生病时,总有孩子把平时很难吃到的鸡蛋送到她手里。她的学生暗暗下定决心:大学毕业后,一定回到家乡,像支老师一样,扎根山区的教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因为有千万个支月英,他们用爱的执着、爱的坚守、爱的奉献,为每个孩子的理想插上翅膀,汇聚成“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