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王国维用三句古诗来描述人生的三种境界: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稍微揣摩了一下我逝去的十几年,总感觉自己只存在于第一个境界,抑或是二与三的交界处——好奇心还未被磨灭,却感觉“伊人”已去,志向不在。
为了确认这一事实,我专门去查了一下何为“成功”:成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汉语名词,它指达到或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从而获得预期结果叫做成功。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并没有对结果有任何预测——仅仅是为了做事或打发时间或别的原因——最后做出了一件看似是不可能的足以改变自身命运并走上人生巅峰的事,他成功了吗?一般人看来,他是成功的,但从成功的定义上来说,他并没有成功。有人肯定会觉得这种例子并没有说服力,也很有可能直接跳过我的文章,那我们再来做一个假设:有两个人,闲的没事干,在地上磨玻璃,磨着磨着,凸透镜就被磨了出来,其中一个人用它看东看西,满足自己的乐趣,另一个人则是将它制成了显微镜,并用于生物学和物理学。那么改进问题一:谁是成功的?大多数人肯定会说是后者——毕竟推动了两门理科的发展——其实,不是这样的,后者虽制出了一种精妙的仪器,但他已经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相反的,前者已通过磨玻璃达到了打发时间的目的,并为自己以后的无聊时光造了一个小玩具。毫无疑问,他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至少,从成功的定义上,是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的。
但是——注意啊,凡事都会有但是——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已经将“预期结果”这几个字忽略到某个不知名的星系了。至少是今天,真正的成功人士目前所处的状况,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甚至是想不到的曾经不法触及的高度,比如马云——当初只想开个小网店,现在却成了一个巨型公司;比如郭德纲——当初只想好好说相声,挣点小钱,现在却成了当代红人;比如我——当初只想混到一中,现在却作为龙高的一员写作文!我们成功了吗?肯定有人会说“成功了”——按照我的说法,我们仨都达到了并超过了“预期结果”——但要我说,这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而是世人以一种狭隘的眼光对事物的曲解:对大多数有利或他人认为,就算成功;若对少数人有利或他人反对,就算失败。在如此苛刻的“标准”面前,一切定义都显得苍白无力,大众的力量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哪怕一个人再努力、再坚持、目标多么明确、内心多么痛苦,只要大众的一句话,他便会落入失败与悔恨的地狱中,“万劫不复”。
那么,综上所述,是否能得到“顺者昌,逆者亡”的结论呢?
且不知我这文章,是否符合我所谓的“成功理论”呢? |